机遇中国·非洲足迹 ④丨刚果河畔的“家”温暖
机遇中国·非洲足迹 ④丨刚果河畔的“家”温暖
机遇中国·非洲足迹 ④丨刚果河畔的“家”温暖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童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绍(mǎshào)坤 通讯员 王博(wángbó)
6月5日,在中铁(zhōngtiě)七局海外公司刚果(金(jīn))地区经理部的营地内(nèi),一处被绿荫环绕的停车场上,刚果(金)籍员工八喜正与中方技术员交流着车辆保养(chēliàngbǎoyǎng)技巧。几十米外的厨房(chúfáng)里,香气四溢,中国厨师熟练地指导刚果(金)籍的帮厨备菜,为40多名员工准备午餐。这温馨(wēnxīn)的场景,正是中铁七局扎根非洲24年来,精心培育“家”文化的生动写照。
“初到(dào)时,这里水电不通,住集装箱是常态。”站在餐厅前,中铁七局海外公司刚果(金)地区负责人(fùzérén)王彦强感慨。作为2004年首批进驻非洲的工作人员,他见证了刚果(金)地区营地从“集装箱营地”到“花园式社区”的变化(biànhuà):移栽的翠竹已经成荫,健身室(shì)、医务室、游泳馆、网球场一应俱全,一片菜园长势喜人,黄瓜(huángguā)、韭菜、紫眉豆在赤道的阳光(yángguāng)下生机勃勃。
营地的“蝶变(diébiàn)”,离不开中铁七局的“家”文化建设。“在异国他乡工作的弟兄们,更需要(xūyào)安稳的生活(shēnghuó)、可口的饭菜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来排解乡愁。来了这里,就是一家人。”王彦强说。
已在非洲坚守18年的(de)工地医生郭俊海颇有同感:“公司在‘职工小家(xiǎojiā)’建设、海外员工健康关爱上非常细致,连孩子上学、父母看病这些生活琐事都纳入帮扶范围,尽力(jìnlì)提供帮助。”
“Mr. Wang(王彦强)教会我中文,在这儿(zhèér),我们不仅(bùjǐn)是同事,更(gèng)像家人!”在刚果(金)地区经理部工作了17年的八喜,已从一名普通司机成长为小车班组组长,安了家、买了房,“日子越过越有奔头(bèntóu)。”
“开饭(kāifàn)啦!今天(jīntiān)有炸鸡翅和猪蹄汤!”每到(měidào)饭点,熟悉的乡音总会在食堂响起。来自河南洛阳的厨师朱卫锋和来自陕西汉中(hànzhōng)的搭档,与当地(dāngdì)帮厨苏朗伊默契配合,将“家文化”融入一日三餐,肉包子、肉夹馍、胡辣汤(húlàtāng)、油泼面……让来自祖国各地的员工都能尝到家乡味道。“在刚果(金),我的味蕾没有‘乡愁’!”来自河南周口的员工杨岩岩提起食堂的美食,笑意盈盈。
春节的(de)营地更成为文化交融的舞台。00后法语翻译白鑫对2025年春节记忆深刻:大(dà)红灯笼高悬,喜庆春联醒目,中外员工围坐(wéizuò)一起包饺子,一片欢声笑语,属地员工也收到了暖心的节日礼包。“那一刻,‘家’的归属感非常(fēicháng)强烈。”白鑫说。
这份家人般的(bānde)情谊,也延伸至社会服务。八喜多次跟随中方团队参与医疗援助、道路修缮和抢险救灾。让他(tā)更感动的是,有中方同事带着食材专门到他家中烹饪美食(měishí),为他庆祝生日。
在非洲深耕14年的刚果(金)地区经理袁辕,参与并见证了(le)多项重大工程(gōngchéng)的建设,从利卡西—科卢韦齐185公里长的公路、布桑加水电站到华刚矿业的建设。这些(zhèxiē)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、海外鲁班奖的项目,不仅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、促进了经济发展,也体现了中铁七局人(rén)将服务“小家(xiǎojiā)”的情怀升华为造福一方“大家”的担当。
“‘家’文化不仅是生活点滴(diǎndī)上的关怀,更是融入血脉的使命。”王彦强话语中透着(zhe)自豪,“脚下的公路(gōnglù)、林立的房屋、两地的桥梁……我们用心筑造(zhùzào)的,不仅是基础设施,更是连通两国民心的‘心路’。”
在刚果(金)地区经理部营地袅袅烟火和翠竹摇曳间,我体会到(dào)“家文化”的真谛。八喜(bāxǐ)一句“我们像家人(rén)”,凝结(níngjié)了中刚员工18年并肩奋斗的深厚情谊。最打动人的是那些温暖瞬间——在河南胡辣汤的香气(xiāngqì)中,属地帮厨苏朗伊露出的笑脸;中方员工拎着菜篮(càilán)出现在八喜家门口为(wèi)他庆祝生日的场景;员工家属生病时,负责人一遍遍关切询问的电话。当中(dāngzhōng)铁七局海外公司刚果(金)地区经理部修筑的一条条道路、一座座桥梁、一个个水电站在为当地发展注入动能,我逐渐明白:这条“心路”,正是由餐桌旁的情谊、菜园里的劳作、风雨同舟的承诺凝聚而成。它比钢筋水泥更坚韧(jiānrèn),直抵人心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